露天煤矿灾害防治与生态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由中煤科工集团、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整合优势资源组建。实验室设置露天煤矿致灾理论与生态地质演化、灾害防控与职业健康、生态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等三大研究方向,以开创新一代安全、生态、环保型露天煤矿新模式为建设目标,助力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和矿区生态文明建设。
实验室前身为省部共建矿山岩层智能控制与绿色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于1978年,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宋振骐院士创立的矿山压力研究所。经过40多年的建设,实验室发挥山东科技大学在实用矿山压力理论、矿山灾害智能监测与预防控制等方面的传统优势,融合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控制科学与工程(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学科优势,在解决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领域的重大技术难题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近年来,实验室凝聚了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力的专家,形成了院士、长江学者等为引领的学术团队,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挪威外籍院士1人、俄罗斯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18人,承担矿山安全与灾害防治领域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20项、省重大/重点项目22项,获批1000万元以上大型横向项目5项、200万以上横向项目18项;先后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8项,获得省部级政府一等奖10项。目前实验室平台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拥有多台(套)国内外首创、自主研发的高水平实验装备,大型仪器设备130余台(套)。
实验室获批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工作,组建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的全重实验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重实验室建设的顶层设计、宏观决策与资源统筹等工作。实验室开展实体化运行,强化政治引领,设立全重实验室基层党组织,成立了全重实验室建设工作专班,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开展工作,主要负责全重实验室建设的统筹协调和推进落实等工作。设置了致灾理论与地质演化、灾害防控与职业建康、矿区复垦与生态修复、灾害智能监测预警、露天开采智能运维、未来科技研究六个研究方向,组建“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科研创新团队,实行“进有门槛,出有机制”的实验室科研人员聘任制度。加强“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科研仪器设备平台建设,全面建成“基础研究+成果集成”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制定了大安全交叉科学综合实验场和新建全重实验室大楼的方案。集全校力量形成建设大平台、引育大团队、攻坚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先试区”,建成高水平科研、重大原始创新、优秀创新人才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为我校一流学科“冲一流”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